CCDI: What should you pay attention to when handling bribery cases after the fact?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

办理事后受贿案件需注意什么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3-09-27 06:00 分享   “先收钱后办事”,这是受贿罪的典型表现。但实践中也存在许多“先办事后收钱”的情形,这就是所谓的事后受贿。事后受贿指的是行为人为他人谋取利益后,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对于事后受贿行为的处理,“两高”《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履职时未被请托,但事后基于该履职事由收受他人财物的”,也是“为他人谋取利益”;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关于受贿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实践中,办理事后受贿案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认真区分事后受贿行为的类型。根据事先约定与否,可以将事后受贿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先有约定的事后受贿,一类是事先无约定的事后受贿。前者实际上是受贿罪的简单变异,由于事先有约定,行为人在收受财物时,主观上明知这是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结果,客观上实施了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只不过将收受财物的时间往后推迟了。对于这一类型的事后受贿行为,关键是查明其事先的约定。只要有事先的约定存在,不管行为人收受财物的时间是在职还是离职,均可成立受贿罪。对于事先无约定的事后收钱行为,应当严格按照《解释》第十三条的规定,只有“事后基于该履职事由收受他人财物的”才能认定为“为他人谋取利益”,同时符合受贿罪的其他构成要件的,便构成受贿罪。  正确认识受贿罪的本质。事后收钱行为是否构成受贿罪,在根本意义上取决于对受贿罪本质的理解,即受贿罪的保护法益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有三种观点。一是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即认为受贿行为违背了为政清廉的义务,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严明公正的形象。二是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即认为职务行为是不可收买的,包括将来的、正在实施的以及实施完毕的职务行为在内的所有职务行为均不得与财物进行交换。三是职务行为的公正性,即认为受贿行为之所以可罚,是因为国家工作人员一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贿赂,就会将本应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地做出的职务行为置于贿赂的影响之下,出现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不当行使裁量权的危险。  笔者认为,受贿罪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受贿罪的保护法益是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因为公职人员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其职务行为已经获得了正当报酬,故不能再以其职务行为获得不正当报酬,而且“权”和“钱”是不可以交易的,否则必将损害社会公众对公权力的信赖。在事先有约定的事后受贿行为中,权钱交易体现得十分明显,当约定形成并且为他人谋取利益后,权钱交易的过程已经完成,不管事后有无实际收受财物,不管事后是在职还是离职,均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在事先无约定的事后受贿行为中,尽管在履行职务行为之时行为人并没有将自己的职务行为“出卖”,但是在事后收受财物之时,行为人就将自己已经实施的职务行为与财物进行了交换,完成了权钱交易的过程,此时便应当成立受贿罪。由于受贿罪保护的法益是在收受财物之时被破坏的,即“出卖”自己已经实施的职务行为这一过程是在收受财物之时完成的,因此在收受财物之时必须满足以下两个要件:一是主体要件,根据现行司法解释和实践把握,要求行为人仍然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二是主观要件,即行为人需要认识到收受的财物与此前自己的履职行为具有关联性。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两个要件,事先无约定的事后受贿行为才真正地将权和钱进行了交易。  准确判断事后受贿行为的主观故意。不管是事先有约定的事后受贿行为还是事先无约定的事后受贿行为,其主观故意的认定都较为依赖言词证据。除了言词证据外,实践中也应注意搜集客观事实,以印证行为人受贿的主观故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行为人与财物提供者事先约定的客观证据。比如双方的书面约定或相关电子数据等。二是行为人与财物提供者的交往情况。包括行为人与财物提供者交往的契机、时间、方式等。如果双方的交往较为频繁,在收受财物之前财物提供者就以各种方式表示自己所给的财物是此前职务行为的“感谢费”,那么也能由此推定行为人的受贿故意。三是行为人与财物提供者所处领域或者行业的“潜规则”。这些规则虽然没有公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相关人员的行为举止。而这些规则实际上也能成为判断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财物时心理状况的重要依据。  另外,应当明确的是,行为人“基于该履职事由”的认识只需要概括性的认识即可。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行为人如果此前只履行过一个与财物提供者相关的职务行为,而且双方的交往不深,那么行为人受贿的故意就非常明显,因为其明知他人不会无缘无故给自己提供财物。另一方面,行为人如果此前履行过多个与财物提供者相关的职务行为,那么只需要证明其知道财物是和职务行为有关即可,并不需要具体到某一个职务行为,因为概括的故意足以使行为人满足了受贿罪的主观方面。(作者:李双剑 何复兴 单位:上海市静安区纪委监委)

Continue ReadingCCDI: What should you pay attention to when handling bribery cases after the fact?

CCDI: What is the crime of transferring public funds privately and embezzling the proceeds?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

将公款私自转存并侵吞收益构成何罪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3-09-27 06:00 分享   笔者在实践中遇到这样一起案例。某行政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后,以财务人员甲的名义开设银行账户设立“小金库”,并存入630万元,由甲负责保管。银行工作人员见甲账户内有大量流动资金,推荐其购买“七天通知存款”,比活期存款利息高些,可以赚些利息零用。甲考虑到公款放在账户里暂时不用,转存为保本保收益的产品还能保值增值,单位需要用时办手续取回即可,遂私自将其中400万元转存该账户的子账户购买“七天通知存款”获利8.2万元,将其中200万元(单位近期不会用)转存该账户的子账户购买二年期定期存款获利11万元。为追求更高收益,甲又私自将剩余30万元购买银行代销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获利2万元。上述本金630万元均返回原账户,利息共计21.2万元被甲取出用于个人消费。甲将公款私自转存并侵吞收益,应当如何定性?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  对此,第一种观点认为,“小金库”的资金属于公款,甲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将交由其保管的“小金库”资金私自转存获利,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数额巨大,构成挪用公款罪。第二种观点认为,甲转存的类型均保本保收益,资金到期或赎回后还会回到单位指定的账户下,公款的状态是安全可控的,其侵吞收益的行为应认定为贪污罪。第三种观点认为,甲私自转存“七天通知存款”和二年期定期存款并侵吞该部分收益的行为系贪污公款收益,数额较大,构成贪污罪。甲私自购买30万元银行代销理财产品并侵吞收益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数额较大,构成挪用公款罪。  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甲作为该行政单位的财务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其利用职务之便私自转存公款并侵吞收益的行为已侵害了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但是构成贪污罪还是构成挪用公款罪,应从罪名构成要件着手,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综合分析转存资金的类型、性质,以对甲的行为准确定性。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  首先,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均要求实施了“挪用”的行为。综观本案,转存“七天通知存款”和二年期定期存款共600万元款项本来就系经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存在于甲的账户,两个子账户均是在该账户下设立,其通过建立子账户变更存款类型的行为,不同于将公款挪作他用或将公款从单位账户转存个人账户进行谋利的挪用公款犯罪行为。  其次,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款的占有、使用、收益权,要从公款是否脱离了单位的控制来判断。以甲个人银行账户设立“小金库”是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的,该行为尽管违反了公款管理的相关规定,但其控制权还在单位,只是单位领导委托甲存入其开设的个人银行账户代为保管。因此,存在甲个人账户的公款仍然处于单位的控制之下,占有、使用、收益权都归单位所有。本案中,转存“七天通知存款”和二年期定期存款的600万元仍在单位指定的银行账户中,单位需要用时办理手续取回即可,款项处于单位的控制之下,不符合挪用公款罪的客体构成要件。  最后,挪用公款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是公款而故意挪作他用,并希望或者放任将公款转归本人或者他人使用,应具备“挪用”的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明知其对公款的处置会导致危害公款占有权、使用权与收益权的结果。本案中,甲基于银行工作人员对“七天通知存款”类型的介绍,认为“七天通知存款”属于灵活度好且利息较高的银行存款,基于安全性、灵活性才办理转存手续。转存的二年期定期存款也是考虑到单位近期用不到这200万元,基于定期存款的安全性和收益率才办理转存手续。其目的是占有孳息,不具备“挪用”的主观故意,无危害公款占有权、使用权的主观故意。  但甲为追求更高收益,擅自将其中30万元用于购买银行代销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并获利2万元,应认定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数额较大,构成挪用公款罪。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不同于银行存款,投资人购买后,资金已不在原账户内,而是进入理财公司账户,由理财公司转出进行投资,脱离了单位控制。故甲购买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即便属于保本型理财产品,也应认定为挪用公款。  综上,笔者认为,甲转存“七天通知存款”和定期存款的目的是占有孳息,上述款项均没有使公款脱离单位的控制,并非“挪用”,其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程度不高,从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出发,不宜认定为挪用公款罪。公款所生孳息属于公款的所有权人即单位所有,从性质上讲也属于公款,甲将上述款项所生利息19.2万元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构成贪污罪。甲私自购买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并侵吞收益,金额达30万元,数额较大,构成挪用公款罪。其侵吞的2万元是挪用公款犯罪的违法所得,不再单独评价。因此,对甲应当以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并罚。(作者:王姗妮 单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商务部纪检监察组)

Continue ReadingCCDI: What is the crime of transferring public funds privately and embezzling the proceeds?

Mozilla Releases Security Advisories for Thunderbird and Firefox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

Mozilla has released security updates to address vulnerabilities for Thunderbird 115.3, Firefox ESR 115.3, and Firefox 118. A cyber threat actor could exploit these vulnerabilities to take control of an affected system. CISA encourages users and administrators to review Mozilla security advisories for Thunderbird 115.3, Firefox ESR 115.3 and Firefox 118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apply the necessary updates.

Continue ReadingMozilla Releases Security Advisories for Thunderbird and Firefox

CISA, NSA, FBI and Japan Release Advisory Warning of BlackTech, PRC-Linked Cyber Activity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

September 27, 2023,WASHINGTON - The Cybersecurity and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Agency (CISA),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SA),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FBI), Japan National Police Agency (NPA), and Japan National Center of Incident Readiness and Strategy for Cybersecurity (NISC) published a Joint Cybersecurity Advisory (CSA) today about malicious activity b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linked cyber actors

Continue ReadingCISA, NSA, FBI and Japan Release Advisory Warning of BlackTech, PRC-Linked Cyber Activity

NSA, FBI, CISA, and Japanese Partners Release Advisory on PRC-Linked Cyber Actors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

Today, the U.S.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SA),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FBI), and Cybersecurity and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Agency (CISA), along with the Japan National Police Agency (NPA) and the Japan National Center of Incident Readiness and Strategy for Cybersecurity (NISC) released joint Cybersecurity Advisory (CSA)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Linked Cyber Actors Hide in Router Firmware.

Continue ReadingNSA, FBI, CISA, and Japanese Partners Release Advisory on PRC-Linked Cyber Ac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