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ere to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firm full-chain layout Oriental Hydrogen Energy focuses on building future energy core equipment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

东方电气(成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氢能)是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专业从事氢能关键技术研究和核心装备研制的三级子企业。东方氢能围绕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加快技术、产品和应用布局,以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占据产业链核心位置。2023年,东方氢能新生效订单同比增长460%,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7%,所制定的《燃料电池系统》企业标准获得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颁发的“领跑者”证书,Olas120A型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被认定为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 强化创新引领,布局核心技术 一是以系统思维完善顶层设计,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系统分析氢能全产业链,聚焦产业化发展关键环节和企业突出优势,形成以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绿色制氢为主线的氢能产业链技术布局图谱,明确发展路径,细化节点计划。开展定期先进性对标,建立技术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围绕核心技术布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近三年研发投入强度均达到50%以上。二是以协同思维加大联合攻关,构建技术突破“快车道”。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对外技术“揭榜挂帅”、依托项目开展联合研发等方式引入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多家高校智力资源,与院士团队建立紧密合作,实施重大科研项目里程碑节点激励机制,成功研制国内单机功率最高的270kW燃料电池单机系统、单槽规模行业最大的兆瓦级PEM(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系统,实现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中试试验等重大技术突破。三是以集聚思维建设创新平台,孕育科技创新“源动力”。建设国家能源局“十四五”赛马争先创新平台、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氢储运加注装备)等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四川省长寿命燃料电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燃料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创新平台。以创新平台为基础,近三年吸引创新投资超过10亿元,引进高层次技术专家13人,获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研发项目十余项。 强化场景打造,推动产品迭代 一是布局绿色交通场景,打造“氢动力”。牵头组织制氢供氢、零部件制造、整车、物流交通、厂矿运输等氢能交通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打造公交、客车、重卡、环卫、冷链等氢交通应用场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为北京、成都、苏州、唐山、贵阳等地共20余条线路提供氢能汽车500余台,其中最早一批投入运营的车辆已安全行驶超过6年,单车最高行驶里程突破40万公里,居全国首位。二是布局能源电力场景,打造“氢园区”。牵头组织发电、储能、化工、电网等氢发电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探索“工业园区+验证平台”创新模式,建成全球首个“光电转换、绿电生氢、制储加用”一体的氢能科技示范园区,入选2023年国家能源局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建设商业化绿电制氢储氢发电项目,创新工业园区绿色低碳电力供应新模式,同时为千标方级电解水制氢、万标方级气态储氢、兆瓦级燃料电池发电产品及系统集成提供验证平台。三是布局智慧物联网场景,打造“氢大脑”。成功研发“东方氢智物联网”远程数据应用平台,集成高速通信、大数据存储、云计算、AI预测等技术模块,实现毫秒级数据获取、PB(千兆字节)级数据存储和99%准确度预测功能,为氢能产品的安全应用保驾护航。 完善经营机制,激发内生活力 一是优化组织体系,适应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需求。实施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组织分离,让从事科研研究人员专注基础、核心和前沿技术开发,从事产品开发人员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开发。试点建立“产品经理制”,产品经理统筹负责从产品概念到商业落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充分授予其在团队组建、绩效考核、专项奖励分配等方面的主导权。二是强化对研发人员的中长期激励,构建事业共同体。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原则,导入岗位价值评估工具,合理确定骨干员工持股范围。目前102名持股骨干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达60.78%。完善股权内部流转、动态调整、退出等机制,破除员工持股“终身制”困境,保持和激发员工活力。三是完善绩效考核体系,鼓励员工价值创造。坚持市场化对标,将企业综合市场排名、各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主导产品单位成本及各环节降本情况、技术先进性及应用推广水平等价值创造关键要素作为员工绩效关键指标,分别设置基础和摸高标准,将产业发展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所有员工。设置专项激励与落实考核末两档员工降档、降薪、转岗等措施相结合,强化绩效考核结果的刚性应用。员工薪酬差异化系数由2020年的1.13提升至2023年的1.5,同专业序列中的不同职级员工收入差距最高达5.5倍。 【责任编辑:张宇晖】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ntinue ReadingAdhere to technology leadership and firm full-chain layout Oriental Hydrogen Energy focuses on building future energy core equipment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writes a new chapter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with new achievements i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

2024年4月2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20千伏天沐琴台开关站顺利送电启动,开关站内创新试点应用了南方电网自主知识产权的电鸿物联智能配电网关技术和电鸿电器传感终端 南方电网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团队在仿真实验室开展研究 世界领先的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如同海上大型“充电宝”,每天可发电量相当于3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11月7日至8日,第七届中国企业论坛在北京举行。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孟振平作了题为《以“两化”协同促“两型”建设 加快塑造能源电力生产力新质态》的发言。其间,《南方电网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入选《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分报告,并在论坛上发布,展现公司在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具体做法。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成立、“驭电”大模型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奖项2024年度SAIL奖、“电力鸿蒙”生态圈吸引超300家产业链厂商加入、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近年来,南方电网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摆在重中之重的“头号工程”,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塑造能源电力生产力新质态,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孕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科技创新突破性成果频出带动产业发展向新升级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身为能源央企,如何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中出类拔萃,让创新成为发展的竞争力?“国家所需、产业所趋、两链所困、公司所能”,这是南方电网公司的答案,也是持久的奋斗方向。重点瞄准能源电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聚焦数字电网、柔性构网、人工智能、新型储能等领域加大前沿技术攻关,举全网之力,为国锻造“电力重器”。突破,再突破,捷报,再捷报。昆柳龙等重大工程带动全球特高压进入柔性直流时代,率先在全球投产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率先在我国成功研发并量产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一批批“电力重器”横空出世,科技创新的旗帜底色愈加鲜明,央企创新“先锋队”的作用愈发彰显。不局限于孵化单一成果,更聚焦打造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化的创新成果是塑造现实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南方电网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电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小动物窜进电箱、小鸟在铁塔筑巢、线路出现破损、设备温度异常……指尖跃动,大屏幕上一一显示出配网线路中的缺陷隐患。南方电网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力大模型“大瓦特”正在日常的数字运维场景中一显神通。当前,南方电网公司以科技创新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数字产业集群、储能产业集群、综合能源产业集群、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集群等“四大集群”全面起势,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深入建设,共享储能、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电碳耦合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广州南沙、深圳龙岗国家“5G+数字”电网示范区先后建成;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拉动上下游产能超千亿元;率先在国内发布电力物联操作系统“电力鸿蒙”,吸引超过300家产业链厂商加入“电力鸿蒙”生态圈……在南方五省区,由点及链、由链带面的创新生态构建图景正落笔生花。源网荷储协同不断加强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转型14万亿元,这是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60%,这是2023年广东目标网架主体工程全面建成后清洁能源消纳比重;15元,这是2023年广东的度电产值,同时,深圳度电产值达到30.7元;突破160万千瓦,这是2023年广东新型储能电站累计装机规模。一寸绿意一寸金,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南方电网公司始终坚持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可观、可测、可控、可调水平,增强清洁能源承载能力,扎实服务“双碳”进程。电源供给绿意蓬勃。2024年,南方电网新能源总装机已超过1.7亿千瓦、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超过60%、新能源利用率连续5年超过99%、南方五省区非化石能源电量年均占比超过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意味着每两度电中就有一度是“零碳电”。电网网架智能安全。“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公司已建成云边融合智能调度平台,支撑海量新能源等新型厂站安全、高效接入和协同控制;建成智能配电站(房)2.4万座,打造37个数字配电示范区,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93.6%;220千伏及以上线路无人机巡检全覆盖,99.5%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传统电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步伐正在加速。电网负荷供需协同节奏愈发准确。“驭电”人工智能大模型精准刻画电力系统的安全边界,精细安排各类电源的发电计划,有效提高新能源利用率;深圳虚拟电厂管理平台率先推动调度模式从传统“源随荷动”向更精确、更主动的“源荷互动”转变,新型电力系统供需协同的图景正日渐成真。新型储能加码布局。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投运、粤港澳大湾区超大规模新型储能电站投运实现了多条锂电池储能技术路线的“一站集成”、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成立,助力广东打造新型储能万亿级产业集群。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凝聚队伍建设“向新力”超前布局,迎风而起。激发人才活力,正是乘驭东风的关键。南方电网鼓励各单位建设科学家工作室、人才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平台;研究设计有针对性、梯次衔接的培养措施,破解培养资源供给“一刀切”的问题。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一大批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在重点项目和重大问题解决等方面获得历练,脱颖而出。以点带面提升公司人才制度机制竞争力,“国家工程师奖”、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的加冕,注解人才强企建设进度不断加快。让人才于专业上引领方向,在岗位上磨炼本领、充分生长,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整个南方电网公司持续深化改革的缩影。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基础性、全局性、牵引性的动力。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市场化经营体制不断完善;“揭榜挂帅”、赛马攻关、成果知本券,人才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权责边界更加明晰,管理机制与时俱进,议事机构“瘦身健体”,总部综合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的南方电网公司,处处荡漾着治理、制度、机制、管理、活力之变,与新质生产力更加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正日趋形成,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充分涌流。连续18年获年度经营业绩考核A级;世界500强排名升至第78位;2023年度中央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位列央企前列;2023年度“科改”“双百”行动专项考核位列央企前列;所属“科改”“双百”企业获得“10个标杆、4个优秀”……笔耕不辍,南方电网公司的这份关于改革的优质答卷仍在持续书写。东风浩荡满目新,征衣未解再跨鞍。南方电网公司将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国建设部署,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责任编辑:张宇晖】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ntinue Reading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writes a new chapter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with new achievements i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epening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ianyi IoT accelerate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develop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

天翼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翼物联)是中国电信在物联网领域打造的科技型专业子公司,为全国物联网用户提供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和“端网云用”融合智能物联网服务,加速推进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升级。自2022年入选“科改企业”以来,天翼物联瞄准科技前沿,锚定新一代天翼物联网“智能化、绿色化、确定性”发展方向,着力强化市场化经营、创新驱动、自主可控,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综合物联信息服务。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电信物联网用户已超5.9亿户,NB-IoT(窄带物联网)连接用户数位居全球第一。 健全市场化机制,锻造高水平科技人才力量 一是坚持多措并举,构建高质量人才体系。通过社会招聘和柔性引才等方式,引进国家级专家1人、省部级专家6人、集团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7人。通过集团“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等,大力培养具备潜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90%,超500人次通过集团工程师认证,建立起结构完整、梯次清晰的高水平研发人才队伍。二是坚持效能导向,创新研发组织模式。成立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集中优势资源攻克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重点产品,成立8条产品线小团队,通过“揭榜挂帅”方式选拔产品线负责人,实施“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责权利相统一”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2023年,对8名业绩突出的产品总监和5名研发总监、团队骨干成员共计兑现奖金535万元。三是坚持市场化导向,深化三项制度改革。通过推行管理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覆盖、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绩效考核“不达预期”评定、超额利润分享等举措,纵深推进三项制度改革。2023年以来,管理人员末等调整率达到12%,员工市场化退出率达到3.2%,真正实现“三能”,极大激发了员工活力。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行业领先技术能力 一是聚焦前沿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和关键技术,按照“对标常态化、研发场景化”策略,围绕“智能化、绿色化、确定性”发展方向,不断加大资源投入,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增幅超过20%,先后攻克“端网云”全域智能诊断、绿色潮汐节能大脑、实时连接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2023年,成为全国首个基于天翼云原生技术实现3AZ(3个可用区)多活的亿级超大规模物联网平台,荣获信息通信行业内首个物联网云边端一体化平台2.0能力检验证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颁发)。二是聚焦以用促研,打造天翼物联网平台。自主研发分布式物联网操作系统,构建天翼物联网平台,无感实现3AZ云原生架构升级和服务能力提升。赋能城市物联感知平台,打造万物互联感知中枢、智慧组件能力中枢以及智慧处置决策中枢核心能力,助力数字中国底座建设。平台已打造成为深圳、成都、雄安等地超大型智慧城市数字孪生体标杆,被国际数据公司(IDC)评为中国“城市物联感知平台领导者”。三是聚焦生态联动,强化产学研用协同。积极布局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云芯AI模组技术联合创新战略合作,成功加入中国RISC-V(开源指令集架构)产业联盟,进一步加大与超100家头部企业、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之间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对接,加速构建RISC-V芯模端生态,推动基于RISC-V架构的通信芯片及模组的研发与落地。 强化自主可控,助力千行百业产业升级 一是面向智能化物联网,打造全栈国产模组。自主研发中国电信云芯AI模组,面向水务、燃气、烟感、交通等场景推出模组产品矩阵,提供智能故障诊断、智能错峰提醒等差异化服务,推动行业从物联向智联升级。开发中国电信首款基于RISC-V架构的云芯AI模组,具备高集成、低成本、工艺行业领先等特点,已实现全生产链国产化,并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2023年度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清单。二是面向绿色化物联网,创新绿色低碳产品。依托天翼物联网平台创新能力,实现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智能终端联动,创新推出绿色照明产品。通过自主研发的“AI潮汐节能大脑”,提供“智能跟随、即插即用、云端管理”等智慧功能,实现照明平台智能化管理,能耗场景的精准计量,智能断路等设备的节能控制。推动停车场照明场景节能率达80%,办公场所照明场景节能率达50%,节能降碳效果显著。三是面向确定性物联网,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自主研发5G商企专网,为3000多家中小企业用户提供高带宽、低延迟和高连接密度的专属5G网络服务,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3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产品和解决方案”名单。推出5G工业物联产品,实现“设备数据采集+制造执行系统+数据看板”通用数据采集产品功能,已覆盖超过10省,企业生产工艺与生产效率提升15%以上,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张宇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ntinue Reading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epening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ianyi IoT accelerate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develop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e launch of the Chang Zheng-2C four-satellite rocket was a complete success

  • Post author:
  • Post category:

11月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航天宏图PIESAT-2星座01-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点火升空长二丙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为两级状态构型。本次任务首次采用中心承力框多星适配器和新型轻质整流罩吊篮,有效提高了整流罩空间利用率和吊装效率。同时,该火箭首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应用统型地面测发控设备,产品集成化、测发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深入推进岗位融合和流程优化,进一步缩短测发周期,为任务高密度发射形势保驾护航。【责任编辑:张宇晖】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ntinue ReadingThe launch of the Chang Zheng-2C four-satellite rocket was a complete success